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苑文化 -> 法苑百花

【评论】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共同描绘他们的美好明天

  发布时间:2020-06-15 16:03:50


    6月14日一大早,在微信朋友圈偶然看到一篇《痛心!复课后20余名学生跳楼,背后原因比成绩下滑更可怕!》的文章。文中报道自复课以来,上海市从中学到小学,先后出现了24名学生跳楼的悲剧。关屏遐思,不禁让人感慨万端,伏案疾书。尽管人微言轻,深知如不说道几句,就引不起更多人的反思和关注。在西方新闻界,记得曾有一句名言,“大狗叫小狗也叫”。因此,写下这篇文章,既为逝去的24位青少年感到惋惜、痛心,又为当今的社会、当今的教育、当今的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学习成长上感到忧虑。

    谁不望子成龙,谁不盼女成凤?恐怕没有一个人不这样想。但是,想过没有,无论把孩子放到什么样的环境,无论让孩子接受怎样的教育,最终成龙成凤者,毕竟凤毛麟角,而真正出人头地者,更是少之又少。众所周知,在我国一直流传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老话。尤其在当今这个社会,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无论你是龙、是凤,还是普通民众,一旦步入社会、踏上社会这个“起跑线”,只要肯用心、用力,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社会是一个“万花筒”,社会也是一个“照妖镜”。但在这个人云亦云、充满浮躁、充满“畸形”的现实社会里,由于一部分人的理想、信念、道德缺失,乃至私欲的膨胀,“一人当官,鸡犬升天”,贪污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就直接或间接地把善良的民众的从众心理,自觉不自觉地“绑架”到了孩子身上,结果导致孩子失去了本真,失去了“善”,这就无形之中,让孩子淳朴的心灵“匹配”不到社会渲染的“轨道”上来,既对社会失望,更对自己失望。因此,“畸形”的社会环境,造成了孩子心理的“畸形”,使孩子稍受挫折和不如意,便走向极端,走向不归路。

    在教育方面,给人的直觉好像是“跑偏了”“跑歪了”。自恢复高考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都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用分数衡量一个学生、衡量一个老师、衡量一个学校。在这种一把尺子用作衡量标准的情况下,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学校把压力传导给老师,老师把压力传递给学生和家长,一环套一环,老师不得不拿起鞭子把青少年都往一个“独木桥”上赶。想想看,有多少个学生会掉下“独木桥”?因此,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或者心理压力大的学生,就开始迷茫,甚至萌生了厌世情绪和逆反心理,造成悲剧,这是一;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翻翻教科书,近现代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甚至连伟人毛泽东的文章(诗词)都“下架”了,换成“美其名曰”的国学,甚至,让孩子穿上所谓的“汉服”,灌输孔子、孟子等古人的文化和思想,使孩子感到现在的时代和现在的发展,远远不及几千年前的古人,造成孩子“心理障碍”和“心理失衡”,出现落差。笔者在和青少年接触中,曾询问知道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不,很遗憾,大多数孩子都摇了摇头。但说起“网红”“明星”、小猪佩奇啥的,无不津津乐道,这是二;一些所谓的教育“名师”“带头人”,故弄玄虚。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大事小情,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都与政治挂钩,且“挂”的十分紧密。当然,不是说一味地不讲政治、不对孩子灌输政治思想,而是不应该把政治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前不久在复学之际,笔者发现无论小学还是中学,很多学校都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战役”等主题征文活动。请问:中小学生知道这些大道理吗?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到某地一个小学采访时,发现的真实的事例。那天是周五,一个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时间。走进教室,只见黑板上写着这样一个作文题目,“记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一件好事”,不说这题目质量如何,要问的是如何让学生去写,你老师说得清吗?这种泛泛而谈的政治教育,让人如何说好?!

    教育应循序渐进,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攀比。近几年来,一些家长的攀比心理日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孩子走上跳楼之路的“导火索”。换句话说,家长是孩子走向极端的“杀手”。为了将来让孩子成名成才、成龙成凤,一些家长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不顾孩子的心情兴趣,把自己心中的理想与梦想,强行施压给孩子,让孩子思想“瘫痪”,心灵“受伤”,像一架机器一样,整天围着书本、作业和“这补习班、那补习班”转。一旦哪一天孩子思维出现问题,或者哪一根神经“短路”,就有难以预知的事情发生。

    总之,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接二连三的跳楼事件,触目惊心,骇人听闻!为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不仅希望我们每一个为人父母者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警醒,而且,我们的社会、教育,也到了是时候该好好认真反省一下了!

    在此,为了悲剧不再重演,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广大少年儿童“六一”国际儿童节寄语精神,立德树人,培养好、教育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少年儿童的浓厚氛围,凝聚共识,齐抓共管,共同描绘孩子们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杨菊    


关闭窗口

网站纠错电话:0370-2209415  
地址:商丘市南京路东段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