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工作笔记丨 夏邑法院沈明宇:一瓶一钵足远航 文火慢炖细思量 发布时间:2025-02-27 08:24:29
开栏的话
近年来,商丘中院坚持不断深化“从实践到理论,再指导实践”的工作理念,以调研案例“软实力”,服务审判执行“硬指标”,形成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优秀调研案例成果,这离不开“白天开庭,夜晚笔耕”的撰写人。这些调研案例的撰写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工作宝典。
今日分享夏邑法院法官助理沈明宇撰写调研案例的工作心得《一瓶一钵足远航 文火慢炖细思量》。
本期主笔:沈明宇
沈明宇,男,1988年9月出生,研究生学历,法律硕士学位,2020年进入夏邑县人民法院工作,现任民二庭法官助理。入职以来,沈明宇所撰写的2篇学术论文获河南省法学会民诉法学研究会三等奖;1篇论文获全省法院第十八届学术讨论会三等奖;2篇典型案例分别被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评为“3·15案例”并被“豫法阳光”微信公众号转载;4篇案例被评为全市法院精品案例。
工作笔记
作为调研案例这项工作的“一线”参与者,近几年我也完成了几篇文章,在这里稍作总结,一得之见,或可略作参考:“开题广撒网”“文章慢慢养”“成果不浪费”“活动多参与”。
一、“开题广撒网”
当你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了难以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引起了你的兴趣和关注,但是研究的方向和问题的观点尚不明确,简单点说就是暂时还不知道写点啥,不用管,你先开始写。用今年最新的一个网络热词来形容,就是“干中学”,当调研的方向还暂时不够清晰的时候,就先把你所发现问题自身的情况了解清楚,当你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尚不明确的时候,可以先把这个问题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与此相关的周边问题的框架勾勒清晰。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方向、问题观点就会随之逐渐清晰起来。这时你可能会问,那要还是清晰不起来怎么办?所以开题是广撒网嘛,开十个题能完成俩,也算是能有俩成果。瞻前顾后,准备周全,可能就总也没法开始。要始终相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吾一瓶一钵亦可畅游四海。
二、“文章慢慢养”
这个方面,相信很多调研工作的参与者也会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就是在一篇文章完成后,可以先放着不管,我自己戏称为“密封发酵”,隔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看,作者自己就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文章中混乱的逻辑结构、不通顺的语句,甚至观点的错误和认知的偏差就会变得十分明显。但是这些问题,在文章刚刚完成的时候则是很难被发现的,“佳作天成,妙手偶得”的成就感,成为了文章诸多问题和瑕疵最好的保护色。但当隔段时间后翻出这篇文章再看,“不堪入目”就替代了曾经大部分的正向评价,这时新一轮的修改打磨就可以开始了。周而复始,文火慢炖,就可以得到一篇质量尚可的文章。
三、“成果不浪费”
其实是跟第一部分“开题广撒网”相对应的,如何将自己的精力合理地分配给各个调研方向,各个调研问题应当往什么方向发展,确实需要仔细计划思量。实践中的很多问题在研究后就会发现,其理论框架可能支撑不了万字以上的论文,那么就可以降一级往五千字的短篇努力;参加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的文章,还可以投稿给河南省法学会征文,不仅能投稿给《公民与法》,也可以投稿给《商丘审判》,案例评析可以投稿给“豫法阳光”“商丘天平之声”微信公众号。调研成果获取不易,但当一个个调研成果被发表、被认可,我们下笔写作的信心就会不断增加,就会更加敢于去发现问题,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能获得的调研成果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
四、“活动多参与”
各类专题培训、学术论坛、学科年会,有机会一定要多多参与。这类活动一般都会邀请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无论是去听他们的讲座,还是向他们当面请教,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同时也能了解到一些学术研究的前端领域和热点话题,开阔自己的眼界。与参会者的互相交流学习,也可以打开自己的思路,避免闭门造车,故步自封,可以让自己在调研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少走些弯路。
调研工作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两级法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持续关注,为调研案例的撰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坚实的保障。以我们夏邑法院为例,首先,我院落实了调研工作成果计入工作量的制度,调动了大家参与调研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员额法官的案例通报,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调研素材和案例资源。最后,完善的工作保障责任体系,为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