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法官的耐心调解,我两个儿子的劳务费纠纷终于解决了,看到他两家不再争吵,我这悬着的心也可以放下了。”近日,在商丘中院第八审判庭,李家兄弟的母亲眼含泪花,向承办法官文志林连连表示感谢。这几个月来,她的两个儿子因劳务费纠纷争执不休,闹得不可开交。
2023年3月,李小弟跟随李大哥在其分包的两个工程项目上驾驶叉车。这本是兄弟齐心、共同打拼的好事,却因其他家庭琐事,兄弟俩产生了矛盾,李大哥竟矢口否认李小弟曾为其驾驶叉车的事实,并拒绝支付相应工资。
一气之下,李小弟把哥哥告上法庭,要求李大哥支付劳务费6万元。但李小弟仅提供了叉车群的微信聊天记录,不能证明具体工作时间和工资发放标准。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李小弟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双方之间对于劳务具体种类、工资具体数额、工作时间、结算方式等进行了约定,亦未提交证据证明双方因劳务事宜进行过通话或微信聊天等,李小弟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判决驳回李小弟的诉讼请求。
李小弟不服,上诉至商丘中院。为全面了解李家兄弟的家庭情况,该案承办法官文志林第一时间对卷宗材料进行梳理,了解到双方当事人是手足兄弟,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劳务纠纷,更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和谐。因此文志林分别给两人打电话,耐心倾听诉求,了解矛盾产生的深层原因,疏导对立情绪,为后续成功调解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审开庭时,李家兄弟之间的气氛依然剑拔弩张,两人冷脸相对,没有一丝笑意。审判庭外的走廊上,一位老人正焦急地来回踱步。她紧蹙的眉头和欲言又止的神情格外引人注目——这位正是李家兄弟的母亲,此次专程前来为案件作证。
“你们都是我亲生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李母在证人席上,不由得哽咽了,“几十年的手足情谊难道抵不过这几万块钱吗?现在看着你们在法庭上争来吵去,我这心里跟刀割一样……”
看到自己年迈的母亲这么悲伤,兄弟俩愧疚地低下头,之前的紧张气氛也淡化了。
考虑到双方的亲情关系以及本案证据和庭审情况,文志林一方面向李大哥指出微信叉车群中其确实存在多次指派李小弟驾驶叉车提供劳务的事实,同时向其释明民事诉讼证据高度可能性的证明标准;另一方面,向李小弟指出其提供的叉车微信聊天群也仅显示三个月左右的劳务时间,其主张提供七个月的劳务费以及工资标准每月8000元证据不足。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纸判决固然容易,但如果我直接判了,你们有没有想过,”文志林的目光扫过兄弟俩,“你们的母亲会多么痛苦,为了几万块钱,难道以后要老死不相往来了吗……”
文志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结合情理和亲情给双方当事人做调解工作,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按照双方协商的每月4500元的工资标准,并结合李小弟同时还经营有其他业务并未天天为李大哥提供叉车劳务的事实,由李大哥一次性支付李小弟三个月的劳务费13500元,实质性化解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兄弟二人冰释前嫌,双方均表示今后一定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不再让母亲跟着操心。看着两个儿子重归于好的模样,老母亲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