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睢县法院董店法庭成功调解一起买卖合同纠纷,让双方握手言和。
杨某与刘某是多年生意伙伴。2024年起,刘某多次从杨某处采购施工材料,共计22949元货款,双方基于信任,未签书面欠款手续。交易结束后,刘某仅微信还款17000元,剩余5949元以资金困难、生意赔本为由推脱。杨某催款无果,更令其头疼的是,刘某竟直接失联,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杨某心急如焚,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无奈只得诉至法院。
董店法庭法官陈熙杰承办案件后,多次积极主动地联系刘某。在电话接通后,陈熙杰耐心地说道:“刘某,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现在你和杨某的纠纷已经到了法院,我们得一起想办法解决。你要是一直不配合,最后可能会面临更不利的法律后果。”在陈熙杰的坚持下,刘某终于松了口,愿意面对这个事情。
几日后,双方来到法院接受调解。刘某振振有词地说道:“那些货送到我这儿的时候,好多都有损坏,根本没法正常用,这损失总不能让我一个人承担吧,所以这钱我不能给。”
杨某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大声反驳道:“刘某,咱做生意得讲道理啊!要是货物真有问题,咱可以一起确认,该换货换货,该赔偿赔偿。但你不能因为这个,就直接不付剩下的货款啊!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现场气氛十分紧张,调解工作也因此陷入了僵局。
面对复杂的局面,陈熙杰凭借自己扎实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调解经验,努力寻找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并嘱咐书记员宋亚敏要时刻关注双方的情绪状态,避免情绪激化导致矛盾升级。
陈熙杰先详细地向刘某解释相关法律法规:“刘某,对方已经按合同交付了货物,你说货物质量有问题,要拿出充足的证据。而且杨某的为人你清楚,因为这笔货款伤了这么多年的合作关系是不是不值得呢?”刘某听后,若有所思,沉默了片刻说道:“法官,我也不想坏了这份关系,但我收到的货物确实存在质量问题,现在生意真的不好做,还不知道这批货物要赔多少呢。”
随后,陈熙杰又找到杨某,把刘某目前面临的实际困难一五一十地告知他:“杨某,这批货物如果真的存在质量问题,你看能不能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做些让步,这样也有利于尽快解决纠纷,大家以后说不定还能继续合作。”杨某皱着眉头,犹豫了一会儿说:“法官,我也不是不通情达理的人,这钱我也等了好久了,只要刘某能拿出个诚恳的态度,我也愿意商量。”
在陈熙杰的不懈努力下,经过多次面对面的沟通和协商,双方逐渐达成了共识,从最初刘某拒绝支付任何款项,到后来愿意支付一定金额,再到最终双方在金额上达成一致。刘某同意支付3000元剩余货款,杨某也表示接受这一调解结果。
至此,这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得以圆满解决,双方原本剑拔弩张的关系也得以缓和,脸上都露出了释然的笑容,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