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法庭巡展丨芒山法庭:孝礼融法润芒砀 多元共治筑基石 发布时间:2025-09-26 17:54:50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法宝。商丘两级法院持续深化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推动基础设施升级,在多元解纷、服务群众等方面创新实践,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中成效显著,2024年6篇案例入选最高法、省高院典型,入选量位居全省第一,2025年工作经验获省高院全省推广。为集中展示创建成果、分享先进经验,特开设“枫桥法庭巡展”专栏。敬请关注!
基本情况
芒山人民法庭位于永城市芒山镇,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紧邻国家5A级芒砀山旅游景区,汉文化底蕴丰厚,法庭以“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主线,创新打造“孝礼法驿”特色品牌,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多元共治的基层善治之路。法庭辖区覆盖芒山、薛湖、条河三镇106个行政村,现有员额法官1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4名、法警1名。芒山人民法庭近三年来共审结各类民事案件近3700件,2024年受理案件1047件,审结995件,结案率95.03%,调撤率74.07%,审限内结案率99.9%。各项审判质效指标均优于参考区间,各项质效指标均位于全市前列,2024年以来无一起发回重审、信访案件。
近年来,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因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表现优异,被商丘中院通报表扬;2025年5月人民法院报刊发《河南永城:绘就多元解纷新篇章》经验做法;2025年7月《河南法治报》刊发芒山实践 别具“枫”光:永城市法院芒山人民法庭扎实推进“司法+文旅”多维度融合。
经验做法
一、孝道融法铸金钥 德法交融纾民困
首创孝道调解室。将《孝经》精粹与本地孝亲典故融入调解,编印《芒砀孝风》故事集,以“百善孝为先”理念融合《民法典》赡养义务,唤醒情感认同。赡养、继承等家事纠纷在此温情化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文旅普法树品牌。开设“孝文化法治讲堂”,结合汉文化案例普及法律;庙会期间创新“孝道法律专场”直播,单场吸引2.4万人次参与,解答赡养、继承等热点问题百余个,让法治与孝文化同频共振。
暖心服务显温度。打造“家事法庭”,推行家事案件“圆桌审判+心理疏导”模式;为农民工、残疾人开辟绿色通道,为困难群众减缓免诉讼费,为80岁以上老人建立“孝老档案”及服务专线,切实提升司法获得感。
二、机制创新筑通途 多元解纷提效能
三级联动强根基。法庭依托“一庭两所一中心”,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乡镇综治中心联调联动,将大量矛盾纠纷吸附、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该机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有效分流了诉讼压力,将大量纠纷化解在诉前,筑牢了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协同化解非诉土地纠纷13起,对进入诉讼程序的土地纠纷案件,联动化解21件,调撤率72.4%。
六步工作破难题。针对赡养纠纷提炼“查根源、讲孝道、明法律、邀见证、签承诺、做回访”六步法,情、理、法融合共治,2023-2024年赡养纠纷调撤率高达90%。
闭环管理提质效。建立“网格预警+司法确认”模式,与106村联动早发现早干预;创新“判后回访+履行督促”机制,发送履行提示函,显著提升自动履行率。2024年离婚案件72%当事人主动放弃财产争议。
三、深耕善治固根基 多元协同润乡风
一镇一策精准发力。对接乡村振兴与旅游战略。芒山镇设立景区巡回点,为企业“法治体检”;条河镇法官进网格,“巡回法庭”到田间化解土地纠纷;薛湖镇培训“乡贤调解队”“银发调解员”,用乡音乡情解邻里心结。
网格融合深化共治。法庭与106个村建立微信群,覆盖各村的支部书记、委员、调解员,辖区发生的纠纷由该村调解员提交微信群,并由乡、村先行介入调解,法庭同步指导、实时互动、无缝衔接,共同预防化解。实现了矛盾纠纷从“村民自治”到“融合共治”。在柿元村设立“礼法互济调解驿站”,聘请村委委员和乡贤为调解员,邻里纠纷、赡养、抚养等案件,均由工作站先行调解,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近十年来,该村无赡养纠纷案件,三年,无一起诉讼案件。
司法建议协同治理。针对辖区老人赡养纠纷高发等现象,主动开展调研,发送司法建议4篇,全部被采纳。针对案件办理中发现的当事人情绪激烈的案件,第一时间向辖区政府发布诉讼风险提示函,联合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重点予以关注、协同化解。创建周期内向司法所通报纠纷情况9次,镇司法所向芒山人民法庭通报民间纠纷6次。近三年辖区未发生群体性、重大敏感“民转刑”案件。
芒山人民法庭以孝文化“软实力”激活治理“硬支撑”,用孝道金钥匙解开基层千千结,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了鲜活有力的“芒山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