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官风采 -> 法官风采

司小成:扎根基层不动摇 心装百姓解民忧

——记夏邑县人民法院车站法庭庭长司小成

  发布时间:2009-05-27 19:29:40



    参加工作以来,连续10年被夏邑县人民法院评为“先进工作者”;连续10年在组织部门组织的年终考评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在夏邑县人民法院,提起司小成,没有一个不啧啧称赞的。由于他工作突出,成绩显著,8次被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优秀法官”;10次被评为“办案能手”;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 2003年被省高院评为“指导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2008年被商丘市委政法委评为“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

    司小成,男,1968年1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夏邑县人民法院车站法庭庭长。1990年7月,22岁的司小成从河南省司法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夏邑县人民法院工作。初到法院的他,在面临“二次分配”的时候,眉头也没皱一下,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到条件艰苦的人民法庭去工作。“立身原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可又有谁知道,司小成这一去,一干就是20年。20个春秋,7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始终怀着对党、对人民、对审判事业的无比忠诚,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不求索取,但求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时代主题。

    司小成是夏邑县法院有名的“调解能手”,近15年来,他每年结案均在50件以上,案件调撤率居全院之首,仅2008年就达到93%。

    2009年4月21日,车站法庭受理了一起24户菇农“联合”状告某生产厂家产品质量责任纠纷的案件,案件由司小成主审。夏邑县车站镇是商丘市著名的优等蘑菇生产基地。2008年3月,车站镇王家村的24户菇农因搭建蘑菇棚,购买了一批山东省济宁市“丰产”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农膜。使用中菇农们发现该厂生产的农膜存在质量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蘑菇的产量和质量,遂多次找该厂负责人协调,均未果。双方为此发生纠纷。24户菇农一纸诉状将山东省济宁市“丰产”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并在诉状上写明:如果法院不支持他们的要求,24户菇农就集体上访。了解到这些情况,作为主审法官的司小成并没有就案办案,而是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在情理和法律面前,双方当事人终于握手言和,当庭达成调解协议:被告赔付原告损失2万元,并当庭履行。

    司小成审理的近2000起案件,大多与普通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他说:“人民法官的使命就是为人民群众办事,让人民群众满意。”2008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早晨,司小成上班时在法庭门口看到一位冻得瑟瑟发抖的老大娘,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司小成感觉到老人一定有什么难处。询问中,老人向她倾诉了自己的不幸。老人姓祁,家住车站镇王坡村,结婚5年她的丈夫便离开了人世,为了自己年仅4岁的儿子王某,老人没有再嫁。含辛茹苦把王某拉扯大,直到给儿子盖好房子,娶了老婆。王某结婚6年生育3个孩子,婚后因家庭琐事经常与母亲祁氏发生争吵,甚至打闹,直到祁氏搬出独居。后虽经王某的亲戚、邻居和村委会多方调解,王某与母亲祁氏的关系仍没有好转。2008年3月21日,祁氏患病在床,多次要求儿子王某给自己面粉、油盐等基本生活用品,而王某却以自己孩子多、负担重为由拒不履行赡养义务。老人走投无路,便拄着拐杖冒雪来到法庭。

    急事急办,司小成赶忙招呼法庭的同志一起先把老人送回家,找到老人的儿子王某,指出身为人子负有赡养老人的法律义务,同时意味深长的讲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是儿女一辈子都报答不完的,法官们的真诚感动了王某,王某终于同意母亲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此外,每月支付给母亲200元生活费。

    在办案中,司小成习惯于让当事人把话讲完。即使是与案情无关的“陈芝麻烂豆子”,他也用心去听。他说:“我多听听他们的说法,既能缓和他们的情绪,又能进一步了解案情,还可以拉近法官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2007年8月,司小成接手这样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由于祖辈的原因,魏家的坟地开在鲍家的责任田上,两家因此一直不和,魏家的两个儿子在殡其父亲时因踩踏青苗的事情与鲍家发生冲突,魏家二子将鲍某殴打致伤。打架现场虽然有很多围观群众,但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没有人愿意出来作证。司小成意识到,这起案件如果简单判决,不仅不能平息纠纷,反而会激化双方的矛盾。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司小成对于双方所说的话语,只要不是激化双方矛盾的,他从不轻易打断。等双方把埋在心里多年的话借法庭这块平台倾诉后,情绪也不那么激动了。司小成觉得此时调解正是“火候”,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耐心开导,双方均被眼前这位没有丝毫“官架子”的庭长所折服,最终达成了和解,双方重归于好。

    司小成就是这样,始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每一个同志。他紧密联系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把群众满意当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被群众誉为自己的“贴心人”。


关闭窗口

网站纠错电话:0370-2209415  
地址:商丘市南京路东段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