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脊兽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特定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识别和认同的象征性符号。
屋脊兽位于檐角(垂脊和岔脊的末端),依次为:仙人骑凤(这里的确是凤),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音拴尼,龙生九子中的第八子,性喜烟火),押鱼,獬豸,斗牛,行什(长翅膀的猴子,传说是神话中的雷震子)。古建筑中,常见这些屋脊兽,小兽的大小多少视寺庙宫殿的等级而定。古人爱用单数,除去仙人骑凤,一般都是三个,五个,七个。
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点是总能把建筑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很少有为装饰而装饰的。所以,屋脊兽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建筑的屋顶一般是瓦铺成的,皇城中的建筑更是用的高级琉璃瓦。在瓦与瓦相接的屋檐处,常有两个问题:一是瓦片下滑,二是下雨时易漏水。所以古建筑的屋檐和屋脊上都要打上瓦钉防止打滑和渗水,但屋脊上露出光秃秃的钉头,有伤雅观,古代工匠边在这些钉头上安上这些屋脊兽。所以,这些传说中的神兽,其实是守护琉璃瓦的瓦钉。
除了蹲在屋脊上的小兽,在屋脊的正脊与垂脊相交处还有两个龙形大“吻”,因它有张牙舞爪欲将正脊吞下之势,又称吞脊兽,是龙生九子的第二子,名号螭吻。大吻产生于汉代,称鸱尾或鸱吻(音吃)。最早的鸱尾呈鱼尾形,鸱是大海中的鲸,佛经上说它是雨神的座物,能灭火,故造鱼形以厌胜。“吻”属水,能激浪成雨,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当作灭火消灾的“镇物”;但它又性喜登高,爱吞咬,尤好动,故背上插入一把利剑,用来约束行止;怎奈它不堪忍受,拼力挣扎,竞于身后又探出一个小兽头,号为憋兽。虽有“涵水避火”之义,但其实际作用也是上面所说,是一对最大的瓦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