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法院讯 商丘市梁园区法院双八人民法庭庭长孟素贞立足基层人民法庭,面向农村广大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忠诚 为民 公正 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经她调解的一起兄弟间土地纠纷,在当地被传为美谈。在成功化解多年积怨的同时,堂兄弟双方共同让出了一条3米宽的农村生产用道路,再次演绎了新版“六尺巷”故事。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封四句家书,不仅成功谱写了“六尺巷”的经典故事,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传统美德。可在刘口乡西刘村,提起丁某启、丁某发、丁某运几家的事,村民无人不知。兄弟几个虽为近亲,但积怨却由来已久。
为争祖父遗体纠纷再激化
故事要从数十年前说起。
丁某启、丁某发、丁某运3人系同门本家,同一个祖父。所不同的是丁某启与丁某发、丁某运的奶奶却不是同一人。大奶奶与祖父共同生活期间,两人经常发生争吵,直至感情不合而分居,大奶奶一直随子女生活没有再嫁。后来,祖父又与小奶奶共同生活。解放后实行一夫一妻制,祖父仍然与小奶奶及孙子丁某发、丁某运一起生活。
祖父的特殊生活经历,使两家本身就有了很深地矛盾。虽说两家同在一个村庄生活,还是前后排的邻居,就连承包的责任田也紧紧相邻,可多年以来,两家一直不相往来,还时不时因为一些生活琐事争吵不断。
两家的积怨在十几年前祖去世时再一次激化。
按常理说,祖父去世后应该与已经过世的奶奶合葬,可两位已经过世的奶奶被两家分别葬在了两处。丁某启及家人认为大奶奶是原配,祖父应该与大奶奶合葬;丁某发、丁某运认为祖父已与大奶奶分手,并且后来一直与小奶奶共同生活,祖父应当与小奶奶合葬。
更让人惊奇的事,在与哪位奶奶合葬的问题上,因两家不相往来,一直没有进行必要的沟通。就在准备为祖父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另一家乘人不备,悄悄将祖父的遗体藏了起来,并于随后将遗体与自己家奶奶合葬了。
为此,两家的积怨越争越大,经过村委会、乡镇多次调解,积怨依然没有化解。
农村道路起纠纷
在两家承包的责任田中间,原本有一条农村生产用的小路。由于早期农业机械少,久而久之这条小路废弃了,被路边的几户共同耕种。
几十年后的今天,农村春耕秋种多数都用上了大型机械,这个小路的作用再次显现。特别是位于最北端丁某启家的责任田,如果没有道路,机械根本无法进出作业。丁某启要重新启用这条小路,遇到的第一户就是丁某发、丁某运家的责任田。
两家的责任田原来分别位于小路的东西两侧,小路废弃后,自然就连在一了起。要将宽3米、长100余米的田地平整为道路,首先就要征得丁某发、丁某运家的同意。可两家多年不相往来,根本无法当面进行沟通。为此,丁某启多次向村里、乡里反映,村委会负责人、乡土地所也反复就此事进行协调,可效果并不理想。眼看着地里的麦子黄了,收割在即,如再不能疏通道路,还将影响到农业生产。心急如焚的丁某启报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法庭。
法官现场解积怨
孟素贞接到丁某启的反映后,及时与村委会和乡领导取得联系,详细了解两家纠纷的渊源,得知具体情况后,向院领导作了汇报。为避免纠纷进一步激化,经过认真的研究决定,采取诉前调解的方式,启动法庭、乡党委、政府、土地管理所和村委会调解网络,争取将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
法庭专门请几方面负责人共同研究解决方案,现场调查了解道路情况,到当事人家中听取双方意见。
法官前两次到丁某发、丁某运家时,对立情绪从一进门就能明显感觉到。“你们是来毁我家地的吧,不行,他想到哪告就上哪告去吧”。甩下一句冰冷的话后,就再也不理法官了。
面对当事人的冷眼,法官并不急于直接说要恢复道路的事,而是坐下来与当事人拉起了家常。家里几口人,经济收入怎么样,老人的身体好不好等。往返几次后,当事人一家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见到法官不仅主动打招呼,有时还客气地要留法官吃饭。
在多次走访中,法官见到了丁某发、丁某运家80多岁的老母亲郑某,她满头银发,慈祥善良。在与她聊天时得知,两个儿子虽然在外边干活,但都很孝顺听话。每当听到法官亲切地叫一声“大娘”时,她都热情地拉住法官的手,时间长了,老人主动向法官说起家里的事。“我嫁到丁家60多年了,家里的这些事我都看在眼里,人家说冤家易解不易结,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从老人的一句叹惜中,法官发现了老人想在晚年化解这一积怨的信息。随即再次找到其他家人做工作,并转达了老人的这一想法。孝顺的儿子、媳妇等人,面对法官的善意劝解,重新审视了两家几十年的恩恩怨怨。目前农村条件好了,日子也富裕了,也不在乎哪点地的收入,从内心讲更不愿意再为过去的事情而烦恼。但仍然对丁某启把他们告上法庭而感到难堪。
法官看到转机后,及时把这一情况转告了丁某启家。原来丁某启及家人也希望通过反映恢复道路这件事,创造一个双方接触的机会。
法庭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提供一个这样的机会。
互谅互让演绎新版“六尺巷”
5月29日上午10许,法官请来乡土地管理所工作人员、村委会负责人、双方当事人和其他几户村民,一起来到村头的地边确定道路位置。经过当面沟通后,几方均同意按此次丈量的结果,现场立好明显标志。
之前,法官提醒丁某启,对方郑某老人如果到现场,作为晚辈应该主动上前打招呼,这样更容易化解纠纷。
丁某启到地边看到老人在场,就与法官一起来到老人的面前,叫了一声:婶,你来啦。
就这一句简单的问候,现场几十人见证了多年积怨消融的开端。郑大娘激动地拉住法官的手久久不放,通情达理的老人家代表全家表示听从法官的意见,线定到哪儿都可以。
工作人员从东西两侧分别量出两家的责任田后,剩余部分取中间点作为路面中心。郑大娘主动说:我让出一米五作路面。丁某启随后也主动表示让出一米五作路面。相邻几家看到多年积怨冰雪消融,纷纷表示同意让出三米宽的道路。
在工作人员忙于定桩设立标志的时候,郑大娘还与丁某启拉起了家常。丁某启说:婶,你家有几棵树的树枝已经影响到我家的房子了,刮风的时候把房瓦掀掉几块了。郑大娘说:侄儿,你看哪里影响了,你放心砍,有啥事说一声就行。
最后,几方约定,等麦收后按照标志,把道路留出来,方便大家耕种。
看到此情此景,法官也深受感动,没想到数十年的积怨得到化解,双方互谅互让还演绎了新版“六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