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作为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处在审判工作的最前沿,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是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基石,法庭建设工作,事关法院工作全局。
睢县法院的四个人民法庭均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本着“迫在眉睫,因陋就简”的指导思想设置和建设的,基础建设薄弱,物资装备简陋,没有独立的办公用房和审判场所,是典型的无房、无车、无电话的“三无”法庭,法律的威严根本无法体现。院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4年以来,睢县法院党组在上级领导指导,全县人民的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举全院之力,倾力推进人民法庭建设,经过不懈努力,人民法庭的审判工作、队伍建设、物资装备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基础建设迈上了新台阶,至目前,尚屯、董店两个法庭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河集、河堤法庭可望在明年动工。以下就是我院在促进法庭建设中的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全院合力。院领导充分认识到加强人民法庭基础建设的重大意义,为此,多次召开党组会议,从实际、全局的高度出发,统筹兼顾,求真务实,认真研究部署,制定出具体的建设计划,对要建设的人民法庭,从落实地皮、立项、设计等各方面提出要求;另外,分工负责,落实到人,成立了法庭建设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分别联系一个基层法院,及时帮助解决法庭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此外,全院干警形成合力,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同心协力,共事共心,确保法庭建设的各项目标落到实处。
二、统筹规划,优化布局。把好选址和优化设计两大关口。睢县法院组织人员认真深入的调研,结合我县实际,按照司法为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便于群众诉讼的原则,按照“科学设置、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发挥功能”的思路,全面整合法庭资源,优化法庭布局,将人民法庭数量从原来的8个撤并为4个,形成了“设置中心法庭,辐射周边地区” 的法庭建设模式。
三、多方争取,多方筹措资金。一是抓住每年中央财政都从国债资金中拨付专款补助基层法院的两庭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并成功取得国债投资项目。二是及时汇报,主动争取地方各级领导支持,将省法院、省财政厅关于法庭建设的文件及会议精神,以书面或口头汇报等形式多次向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及政法委汇报,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办理征地、立项、报建、招标等工作中都得到了随到随批、减免税费等优惠,而且所有法庭的用地均达到规定的标准。
四、不等不靠,主动解决启动资金。睢县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紧张,人民法庭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在上级法院所拨资金尚未到位,地方财政尚未拨出配套资金,法院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我院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强化节约观念,坚持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投,坚持将每一分钱都用在最能发挥效能的地方。一是强化财物管理,做到不留缝隙,进一步严格机关管理,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实用、好用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奖优惩劣。二是突出强调一个“紧”字,开源节流,严格控制招待费用,严把用油关、修理关、使用关,并号召全院干警过紧日子,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最大限度堵塞漏洞,节约经费。以确保法庭建设资金到位,使法庭基础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五、明确目标,狠抓落实。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化、审判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办公现代化”标准;按照审判、办公和生活三区相分离的原则,反对脱离实际、铺张浪费、华而不实,反对单纯在建设的面积规模上相互攀比;力求既庄严大方、功能齐全,又经济实用,为此,我院将法庭建设工程统一打包,统一施工标准,对外招标,阳光操作,并定期考核,狠抓落实。在施工过程中,院领导经常深入工地严把质量关,严格按计划进行建设,杜绝偷工减料。并多次召开会议,定期召集施工单位、监理部门有关人员座谈,提出建筑质量要求,并对建设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工程进度、已建工程的验收、管理和维护等情况全程监督,争取做到低投入、高质量,确保把人民法庭建设成为“阳光工程”、“放心工程”。
六、完善法庭配套设施。一是改善干警的工作、生活条件,为审判庭、工作室、干警宿舍配备冷暖空调和文化、学习、娱乐设施,保证法庭人员吃好、住好、生活好。二是营造优美的法庭环境,做到绿化布局合理、整齐、美观大方,为法官提供某谧的工作环境,为群众提供良好的诉讼环境。三是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满足审判工作的需要;四是遵循“科级兴庭”思路,加强信息化建设,配备电脑、电话机、传真机、复印机等现代办公、通讯设备,实现人民法庭与基层法院的计算机联网,保证审判工作高效完成,促使法庭走上正规化、现代化的轨道。
法庭基础设施的改善,夯实了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保证了基层审判工作的正常开展,树立了法官良好的形象,彰显了司法权威,提高了法院的公信力,有力的促进了法院各项建设的全面发展,为我院的自身发展赢得了先机,取得了各级领导和上级法院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