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读小学三年级,生性玩劣,学习一般,想想也不能怪孩子,人常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母之惰。”为了孩子的成长,更为了自己以后不落埋怨,我下定决心,在新的学期陪着孩子学功课,至少让儿子把每天所学的新课内容消化掉,然后每天一篇日志,一个英语单词,帮助儿子将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儿子放学后告诉我,老师让同学们回家背会课文《瀑布》,我便以此为契机开始实施我的宏伟计划。
我先让儿子用心通读两遍课文,然后再试着背。看到儿子有气无力地读了两遍,合上书本只会背第一句“未看到瀑布,先听到瀑布的声音……”还是卡壳了。这时我知道儿子脑子又不在服务区了,每次让儿子学习他就扮愁眉苦脸像,所以开头我用玩劣一词形容儿子并不为过。为了让儿子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一定要有招数,必须零距离和他接触,手把手地教他,陪着他学。我强忍一时火气,告诉儿子:“去洗把脸,清醒一下脑子,露出笑脸来。”让儿子做不想做的事情,还让他微笑学习,这样做我知道很难为儿子,但我更知道情绪不好学习效果肯定不佳。我告诉儿子“咱俩比着学,看谁学得快,好吗?” 我耐心地激发儿子的学习热情,改变让儿子死学硬背的方法,先让他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再通读课文,这样慢慢加深记忆。
“课文主题写的是什么?”“瀑布。”儿子回答。
“第一自然段内容又写了什么?” 儿子答曰:“还未看到瀑布,先听到瀑布的声音,好象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象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儿子拿起书本,按照课文的内容来回答。
“第二自然段呢?”儿子拿起书本:“山路突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我接着又让儿子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我站在瀑布的脚下仰望,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的如烟,如雾,如尘。” 儿子的声音虽小了点,但读起课文来还是相当的认真。
从这三个自然段看,作者先描写的是瀑布的声音,然后是看到瀑布,又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说明作者是由远至近描写瀑布景观,那么作者为什么未看到瀑布先听到瀑布的声音呢?儿子用小手挠挠头回答:“因为作者开始在瀑布的远处呗,哗……哗……的水声很大,是流水声先传到作者的耳朵里,所以他没有看到瀑布就先听到了瀑布的声音。”“回答的很好儿子。”我亲了一下儿子的额头,以示鼓励。
作者又是怎样描写和形容瀑布的声音的呢?“像浪涌上岸滩,像风吹过松林,这样比喻更加形象,能让读者更明白瀑布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 儿子像是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回答的也很利索。
我轻轻抚摸了一下儿子的脑瓜夸奖道:“不错呀儿子,回答的太好了!”我们母子的心情开始愉悦起来,儿子的学习很快进入最佳状态。我问儿子:“作者在看到了瀑布的全身,为什么说又没法比喻了呢?为何要用千丈来形容青山呢?千丈青山和瀑布有什么联系吗?”我继续引导儿子,让他开阔思路。
“嗯……”儿子想了想似乎还是不太明白。“还是您告诉我吧。”
没法比喻说明作者见到瀑布后喜悦和兴奋的心情,瀑布的壮观和美丽难以用言词来描绘,在作者眼里任何的词语用来形容瀑布都显得苍白无力,用千丈来形容青山,说明青山高大,而瀑布像青山中的一道白银,也形容瀑布的气势如虹,千丈青山其实是用来衬托瀑布的,因为作者写作主题就是瀑布。
“哦,我明白了。” 儿子撅着小嘴回答。
第三自然段在作者近距离观察瀑布时,为什么要用仰望一词?文章是怎样形容瀑布景观的呢?“仰望就是抬着头看嘛,说明瀑布高大,把瀑布比作珍珠,说明瀑布像珍珠一样漂亮。”儿子进步很快。
在作者的眼里,不论是瀑布的声音,还是远望瀑布和近距离的接触瀑布,都是那么的壮观和美丽,只有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才能发现瀑布的朦胧,如烟,如雾,似尘的美感。闭上眼睛想象把自己置身于瀑布跟前,联想瀑布的声音和瀑布的壮观景象,课文就好背多了。我耐心引导着儿子。
“我明白了。”儿子终于受到了启发。
“还未看见瀑布,先听到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儿子很兴奋,我抓住时机,让儿子跟我一快朗读起了这篇课文。
我陪儿子学课文,帮助儿子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和培养了儿子的学习兴趣,有努力一定会有收获,相信儿子的学习成绩一定会逐步得到提高。